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发布时间:2011-07-13 08:05:00 阅读: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和精神财富,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赖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解决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一个重大的国魂民韵工程和信仰复兴工程。本版从即日起将刊登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杰的系列文章。文章以“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精神”与“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两大部分,阐释了中华民族以爱国、革命和开放、创新为亮点的精神家园面貌,讴歌了少数民族不怕牺牲、坚守四夷的保家卫国精神,证明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和精神纽带。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意志、品格和气概,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表现

  当今世界有两大意识潮流,一是全球意识,追求高度文明的物质现代化;二是寻根意识,即回归本民族的信仰和精神。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种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文化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资源,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像扫除“法盲”一样扫除“族盲”,把振奋民族精神和普及民族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改变部分年轻人道德缺失、信仰危机的现状,实现由文化复兴到信仰复兴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意志、品格和气概,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表现。民族精神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专有词汇却是由近代启蒙运动产生的思想成果。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最早论述民族精神的学者。他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市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是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后来,德国哲学家赫尔德于1774年在他的《另一种历史哲学》一书中,从“一般精神”引申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他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精神和各自发展的权利,人类大花园中所有花卉都能和谐地生长,各种文化都能相互鼓励。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继承了赫尔德关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从“世界民族精神”的角度阐发民族精神。他认为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宪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我们知道,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中批判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尔的普遍民族精神论述为包括民族特性、民族性格、国民精神、民族意识,其基本思想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特征,是民族自觉和民族解放的必要精神条件。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交流,有过战争,也有过和睦;有过泾渭分明,也有过杂居相融;有过内部的“打交”(部落间经常是先用武力交锋,进而进入友好交流,正所谓“不打不交”),也经常有一致对外,统一凝聚,而共同抵抗外侮一直是主流。在这个漫长的多元一体的源流凝聚中,形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民族精神魂魄。这种民族精神到了1840年以后,在近代的100多年中达到了百炼成钢,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群体英雄主义的气概。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极大地充实了革命精神。1978年改革开放后又培育了一种创新精神。90年的建党经验,60多年的新中国历史,30多年的改革开放模式,又使得由古至今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更加升华。因此,党的16大提出、党的17大更加成熟的理论成果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虽仅16字但却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她深深扎根并且绵绵延续于几千年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中,再加上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使得这种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始终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精神纽带,成为支撑中华各民族共存共进的精神支柱,也成为推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其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包括民族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其中,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抢险救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历练。

  2008年12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上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

  所以,研究中华民族时,既要继承其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其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中无数的个体信念凝聚起来,就构成了神圣的国民信仰。精神和信仰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又是勤劳勇敢、饱经磨难、自强不息和与时俱进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需要有持久不断、统一充实的民族精神给人以前进的不竭动力的。

  面对当前商潮汹涌、物欲横流、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一些年轻人价值错、精神滑坡、道德缺失的状况,中国急需在深入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科学发展中重振道德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甚是要弘扬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建议》第九条的一节里写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建议》在第37段“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中,又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进一步阐发了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基于《建议》中第9条的指导思想,笔者想就其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提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信念方面等,与学界共同探讨一些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共有的而不是单独的精神家园问题,进而探讨中华各民族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大系的问题。这是重振新时代的国魂民韵,提高国民文化自信力,振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工程,是对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康泰祥和的精神世界”的当今回应,是为当今部分心灵浮躁的青年寻找灵魂栖居之所的希望工程,也是对中国几千年纷繁复杂的民族交往的历史嬗变和复杂多变的当今民族问题深层次的理论挖掘。

  历史上,民族问题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能否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一代王朝的盛衰兴亡,而民族问题的深层仍然是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新世纪新阶段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诠释中华民族经济腾飞之后的文化动因和精神力量。(作者:赵杰)

 


(责任编辑:中共湘乡市委统战部)